中国佛教寺院在建筑规制上有一定规则。一般来说,正规的寺庙由山门殿、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本寺主供菩萨殿、法堂、藏经楼组成,根据寺庙的规模不同,有所增减。
山门殿一般左右是哼哈二将,也有说法是古印度的王子,总之是两位手持金刚杵的力士。再往里,就是天王殿,又叫弥勒殿,左右供奉四大金刚,中间是未来佛祖弥勒佛,笑口常开,大肚能容,喜迎八方来客。而在弥勒佛的背后,站立着一尊手持降魔杵的金甲将军形象的菩萨,不怒自威,威风凛凛,这就是韦陀菩萨。
韦陀是南方增长天王手下八神将之一,专司降妖除魔,维护佛法昌盛,是佛教的守护神。《金刚光明经》第三卷记载:释提桓因及日月天,阎摩罗王、风水诸神、违驮天神及毗纽天,大辩天神及自在天、火神等神,大力勇猛,常护世间。
韦陀是印度神祗,拥有塞建陀天、犍陀天、违驮天、违陀天等一大堆古怪的外国名字,但在中国,传说俗家姓韦名琨,这却是一个货真价实的中国名字。细细品味,有一种洋老外到中国入乡随俗的既视感。事实上,两汉以降,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华文明合流,印度韦驮天就与《道宣律师感通录》所言韦将军合二为一,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化,逐渐形成今日所见的韦陀菩萨:国字脸不怒自威,单眼皮凤目斜挑,头戴凤翅盔,身披锁子甲,全无高鼻深目的洋气,活脱脱一位帅气中华大将军。
佛教是一个讲究众生平等、讲究包容的宗教,所谓“放下屠刀、立地成佛”,救度世人,直指人心。因此,弥勒佛常做憨笑大开方便之门,芸芸众生放下执着,皆能入得解脱之门。而韦陀则代表着包容背后的理性警醒,护佑心向清净乐土的善士,冷眼警惕诡诈奸邪宵小之辈。
有意思的是,韦陀菩萨的造型还能标志寺庙功能,降魔杵不同的持法都具有特别的含义:一者手握肩抗,这意味着本寺为十方丛林,欢迎四方挂单僧众落脚;
一者是双手合十平托降魔杵,明示外来和尚虽然不好长期挂单蹭饭,但是临时歇脚两天没有问题;
三者杵杵在地,云游僧众至此,便知道庙小难留客,能管顿斋饭就不错了。
管中窥豹,这一细节隐隐折射出佛教构建传教系统具有严密的层次关系,形成了内部高度可识别的造型语言。或停或走,知客僧和云游客都自清楚明白,少了许多的尴尬。韦陀无言,却又胜过千言了。
韦陀虽然是个外国和尚,但是本土化后,和浙江关系很是亲近。据说浙江天目山是韦驮菩萨的道场。每年农历六月初三是韦驮菩萨圣诞,这里都是热闹非常。这其中,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。
传说long long ago,有两位高僧占空、定慧到天目山开设道场,徒众数十。一日,定慧下山化缘,来到富阳首富吕百万家,正遇到吕总夫人难产。定慧慈悲为怀,将独家秘方南海催生籽送给他。吕百万喜得麟儿,感激万分,拉着老和尚加微信好友,要发个大红包……拉着老和尚打听法号,好到庙里感谢。老和尚做好事不留名,扬了扬手上的木扳指笑道: “贫僧危渡。”吕老板搜索微信名没找到,四处打听着到庙里一看,韦陀手上戴着那个木扳指,名字谐音和“危渡”差不离,一时以为是韦陀显灵,连忙全家皈依,连续给庙里发了好大红包,捐了好多银子,从此,韦陀道场就在天目山扎下了根基,香火蔓延千年,福佑一方山水。
上述回答是diliu185原创回答,希望你能喜欢。版权所有,转载请注明。
那烂陀寺考古遗址位于今印度比哈尔邦省会巴特那东南90公里处,公元5世纪,为了佛法的传承,在那烂陀创建了一所佛教大学--那烂陀寺,它是古代印度佛教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,曾经吸引了全球各地成千上万学者前来求学,中国唐代高僧玄奘就是其中之一。12世纪,该寺因遭到伊斯兰教教徒的侵略而毁灭。
鄙人拙见,《百喻经卷下》偈颂中阿伽陀药意为无病,长生不死之意,皆为草本植物,阿伽什涅则为生物中的阿伽陀,寓意相同,毒理相悖!据世人揣测,阿伽什涅为野生斗鱼的可能性最大!
两位龙王化身人类并 于佛前出家为僧,收索,难陀,跋难陀真言咒语,手印,
韦陀不是阿难。单单是韦驮面相就已经具备了刚柔相济, 雄武蓄文, 威而不悍, 机智勇猛的特质, 既获得了武装护法神的阳刚又并蓄了阿难的儒雅佛性,
犍陀罗艺术简练的说它兼有印度和希腊风格﹐故又有“希腊式佛教艺术”之称。
所谓犍陀罗艺术,是佛教艺术的专有名词.公元前4世纪末,马其顿国伟大的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进入印度建立殖民地;公元前2世纪,殖民地的欧洲人后裔,与原来居住在中国河西走廊的月氏人一起,建立起强大的贵霜帝国,定都犍陀罗(今马巴基斯坦白沙瓦与阿富汗东部地区)一带.贵霜帝国的第三代君主迦腻色迦开始提倡佛教,并将希腊雕刻神像的手法用来雕刻佛像,于是,犍陀罗艺术产生了.
由於希腊人对神的观念不同,他们认为人神同形同性,希腊神话中天国的英雄女神和人世的形像是一致的,在此观念下工匠塑造神的形像,在当地的文化与宗教信仰下,自然地与佛教的精神相交融,产生了最早的佛教艺术—犍陀罗艺术.犍陀罗深受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,当地的造像风格略带有西方雕塑的特色,强调自然的写实性,外观上则是高鼻,深眼,卷发,嘴上有八字胡的佛像和通肩式大衣的造型,有的佛像甚会表现肌肉线条.
舞乐传奇中从一开始夜莎罗就走进了舒难陀的心里,所以舒难陀是喜欢夜莎罗的。
首先要更正,不是“阿尼陀佛”,是“阿弥陀佛”。
不信佛教的人,也是可以念的,不过得到的利益不大。
利益的大小,与信心成正比。即使有了一些信心,但是心不在焉,若有若无,利益也不大。憨山大师说:口念弥陀心散乱,喊破喉咙也枉然。说的就是这事。
若能达到纯净的信心,不杂有一丝一毫的怀疑,则利益不可思议。
所以说,看上去十分简单的念佛,要念好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,其得益的差距也如同天地之悬隔。
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的难正确读音是nán。
难[nán]汉字
难 (拼音:nán、nàn、nuó )是汉字通语规范一级字(常用字)。难有繁体字做“難”。“難”始见于西周晚期金文。形声字,从隹,堇声,形旁隹为禽鸟之象,表示难的本义与鸟有关。结构在战国时出现不少,但后代没有得到传承。后又发展成了几种异体,但多数字最后到楷书作难,成为正体。简化字“难”始见于《薛仁贵跨海东征白袍记》及《兵科抄书》,本义是鸟,罕见用例。假借于不容易,困难。读nàn时,本义指茂盛。《朱熹集传》中说“难,盛貌。”这里的“难”读nuó,指变乱。
安居又作夏安居、雨安居、坐夏、夏坐、结夏、九旬禁足、结制安居。
在印度,夏季的雨季长达三个月,佛陀乃订定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之期,在此期间,出家人禁止外出,聚居一处精进修行,称为安居。
这是雨季期间草木、虫蚁繁殖最多,恐外出时误蹈,伤害生灵,而遭世人讥嫌,因此禁止外出。
安居一般在夏季举行,也有于十月十六日至次年元月十五日举行者,称为结冬安居。安居的地点不一定,小屋、树下、山窟、聚落等处皆可,不过,不可在危险、没有救护的地方安居。
安居的首日,称为结夏;圆满结束之日称为解夏、过夏。安居旨在严禁无故外出,以防离心散乱,因此是一种自修自度的观照功夫,是养深积厚,是自我沈潜的修行。